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对构建军校人文类课程体系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4-07-24 14:00 点击:
【摘 要】当前,我国大部分军校已充分认识到人文类课程在学员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关键作用,也纷纷加快了相应的探索和实践,但各院校在人文类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上还存在着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有待进一步优化。为此,我们必须加大人文教育类课程比重,科学

  【摘 要】当前,我国大部分军校已充分认识到人文类课程在学员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关键作用,也纷纷加快了相应的探索和实践,但各院校在人文类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上还存在着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有待进一步优化。为此,我们必须加大人文教育类课程比重,科学推进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注重课程之间的交叉与渗透;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人文课程开发范畴。

  【关键词】军校;人文类课程体系;思考

  加强军校人文素质教育建设,是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增强军队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军校作为军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必然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调整改革,既要强化与未来战争相适应的军事理论、军事技能的学习,又要加大人文知识的学习,努力培养出更多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过硬的复合型军事人才。但也应该认识到,一些军校人文课程的设置和实施还存在着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制约了军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亟待研究和解决。

  一、军校人文教育课程建设现状

  (一)人文课程所占比重较少

  由于历史和经济等原因,我国军校中理工科院校居多,人文类偏少。为迅速摆脱国防薄弱的面貌,我国大多数军校一直狠抓专业技术教育,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人文学科在军事科学教育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过低,这种状况直至目前还没有完全改观。再加上在学科专业不断发展、分化的过程中,人文学科并没有像其他科学一样呈现出相同的分化水平,某种程度上甚至出现了萎缩。一些军校的课程体系中,人文类课程所占的比重不到20%,这种学科分布的结构性失调现象大大影响了军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

  (二)部分人文类课程形同虚设

  在某些军队院校的培养计划中,确实可以看到诸如《大学语文》、《演讲与口才》、《诗词创作与鉴赏》等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往往都被打入选修课的行列,而学校对选修课的选修专业和选修人数等又有较多限制,种种限制造成了这些课程的实际开课率往往极低。还有些院校虽然在部分专业开设了大学语文、军队公文写作等必修课,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使得这些课程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对构建军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几点思考

  (一)加大人文教育类课程比重,构建科学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针对目前专业课强而人文课弱的现状,应对现行课程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提升人文课程的地位,构建科学一体化的人文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加强学员人文素质教育。据了解,国外军校人文社科课程普遍占到全部课程总数的30%-40%,如俄罗斯高等军事院校的人文类课程占到35%,而美国西点军校甚至占到42%。而我国军队院校的人文课程比重不足20%。为此,我们应该以种类丰富的课程资源为支撑,构建科学而系统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员,具备清晰的思考能力、明确的判断能力和识别普遍价值的能力。我们还要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着眼点,加大人文课程的比重,增加课程门类和内容。由零散设置向系统设置转变,保证人文课程覆盖学员本科教育的各个阶段。确保学员知识的前后衔接、能力的不断推进、素质的加深养成。

  此外,我们还要打破学科特别是课程间的壁垒。对部分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创新,增设反映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和培养思维品质的课程,实现科技教育、人文教育、军事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还可根据军校的教学实际开发一些兴趣性课程, 发挥学员社团的核心作用, 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和学术沙龙活动;设置一些拓展性课程, 即在人文学科课程基础上增加有深度的内容, 让学员能及时接触到人文学科前沿的思想和知识;增设一些素质发展型课程, 以文学艺术的形象思维与理工科专业学习过程中的抽象思维相结合, 拓宽学员的思维空间,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这些课程在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外,还要注重调动学员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之外涉猎更多的人文知识。

  (二)科学推进人文社科类课程的体系建设,注重课程之间的交叉与渗透

  所谓科学推进, 就是指人文教育要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科学规律, 从时序上看要有一步步向前推进的动态效果。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和活动开展的时间安排上。首先, 要加强基础教育, 着重进行文理兼容的公共基础知识教育。为学员提供文学知识、艺术知识、美学知识等。设置课程时, 按照人文教育的客观规律, 本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理论传授到实践指导实训的科学原则。此外,在科学推进人文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人文素质教育在各课程之间的交叉渗透。既包括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渗透,也包括各人文课程之间的交叉渗透。一方面,其他专业课程主要是向学员传授科学知识,而真正的科学知识本身就充满丰富的人文因素和人文精神,所以,完全可以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其教学中去,使学员不仅得到具体的科学知识,还能受到崇高的人文精神与道德情操的熏陶。另一方面,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文类课程之间亦可互相交叉渗透,文史哲不分家,文学问题往往可以从历史、政治、哲学中寻求解释,而政治、哲学问题也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完美反映。

  (三)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人文课程开发范畴

  必修课、选修课、讲座课和自修课是列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是第一课堂,但对学员进行人文素质培育仅靠有限的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第一课堂进行延伸和拓展,将小课堂引向大课堂。我们应积极优化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格调高远的人文氛围,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以形成环境沉浸和氛围熏染的培养模式,将课堂的人文精神构建引向更为广阔的舞台。比如,可以举办人文讲座、校园文化节、校园网人文专栏、主题晚会、社团活动、知识竞赛等活动,这是拓展学员视野、提高学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因此,应将其纳入人文教育课程的开发范畴,作为人文素质教育课堂的补充和延伸。需要注意的是,所有活动的开展都必须紧紧围绕着人文精神这个中心题旨来进行。同时,还可以开展校际之间的互动,借鉴学习其他学校成功的模式和经验,进一步扩大学员的人文视野。

  此外,还要加强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建设,突出院校的精神理念,营造时时受教育、处处是课堂的浓厚氛围,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净化思想、陶冶情操、提升人文素养,使学员在校学习期间能留下深刻印象,也使院校始终成为莘莘学子向往的地方。

  总之,要大力营造生动、丰富、健康、文明的人文氛围,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突出人文意蕴,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彰显人文关怀,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注重人文导向,把对创新的追求融合、渗透于育人的全过程。这样,人文教育才能有真正坚实的根基,才能健康、顺利地开展。

  【参考文献】

  [1]陈斌,袁莉.外军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现代教育论丛,2009(8).

  [2]魏明,贺树林.军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刍议[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3).

  [3]吴俊德,何静.对西安地区军校学员人文素质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1).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